襄阳谷城县简介

2024-12-19

一、谷城之名,岁月沉淀

(一)历史渊源

谷城县历史源远流长,其名字的由来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西周初年,周王将伯益的后人非子分封于秦、谷两地,后来此地便发展成了秦国和谷国,其中谷国为伯爵,是谷伯绥的封地。谷伯绥,嬴姓,名绥,其封地就在今湖北省谷城西北一带。当时谷国在谷山建造城池,称为谷国城(又称谷伯城),这座城位于如今谷城县城北 15 里的谷山之上,东临汉江。还有一种说法是,谷山又名谷神山,海拔 141 米,相传远古时期汉江发大水,山麓的庄稼都被淹没,这时有一位老翁送来了谷种,人们播种后获得了丰收,于是便尊称这位老翁为谷神,此山也因此得名。谷山作为谷伯城的所在地,还留存有 “谷国” 古城遗址,这里曾是西周谷伯绥的封地,山上原本建有谷伯冢和谷伯庙,不过后来都已损毁。到了春秋早期,谷国被楚国所灭。

在历史的长河中,谷城的名称历经了多次变迁。公元前 223 年,秦平鄢郢后,因该地处于筑水之阳(也就是北面),所以设立为筑阳县,当时的筑水就是现在的谷城南河,古时它发源于鄂西北房县东部,今称马栏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进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最终汇入汉江。到了汉文帝元年(前 179 年),萧何的小儿子肖延被封为筑阳侯,这里便成了筑阳侯国;汉元丰元年(前 110 年),南海太守弃的儿子嘉被封为涉都侯。新莽(9—25 年)时期,王莽将筑阳县改名为宜禾县,而东汉时又恢复称筑阳县,直至南北朝末期。期间,公元 52 年,刘秀封勋臣吴汉的孙子五盱为筑阳侯,那时筑阳成为了侯国。东晋十六国时,永嘉之乱后,孝武帝在襄阳侨立雍州,当时筑阳县设置了汛阳县(侨)、义成县(侨),南北朝时侨置情况依旧,后来筑阳县改名为义城县。

直到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意义重大的转折点出现了,这一年义成县被改为谷城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谷城县名称的来历,除了和古谷国相关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据《九域志》记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这些传说和历史渊源交织在一起,为谷城县的名字增添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使其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二)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谷城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位于襄阳市西部,汉江中游西岸,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南靠高山、北滨汉水,整体地势由南西向北东降低,呈向北东方向开口的 “C” 型地势,形成南西、中部、北东三级阶梯地貌特征,坡度倾斜 1:2,呈折扇形。其最高点为西南部赵湾乡青龙山,海拔高达 1584 米,最低点为东南部茨河镇九道湾,海拔 71 米,相对高差达 1513 米。

从行政区划来看,谷城县全域面积 2553 平方千米,现辖 9 镇 1 乡、6 个副县级功能区,9 镇 1 乡具体包括城关镇、石花镇、盛康镇、庙滩镇、茨河镇、南河镇、紫金镇、冷集镇、五山镇以及赵湾乡;6 个功能区分别是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火技术密集区、薤山旅游度假区、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县下设 240 个村、50 个社区,2023 年,全县年末总户数 20.76 万户,年末户籍人口 58.20 万人。

谷城县的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 “八山半水分半田”,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 72.28%,有着众多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它西偎武当,南接荆楚,北通宛洛,处在这样一个区域位置上,既有着山区的宁静与秀丽,又得益于汉江的润泽,交通便利,连接着周边诸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合了多元的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三元交汇,也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貌,成为了鄂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谷城之人,烟火生活

(一)人口概况

谷城县的人口情况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与生活百态。依据 2023 年的数据来看,全县年末总户数为 20.76 万户,相较于上一年同比下降了 0.4%;年末户籍人口达到 58.20 万人,同比下降 0.6%。从性别结构方面分析,男性人口有 29.99 万人,女性人口为 28.21 万人,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分布特点。

而从城乡人口分布情况来讲,乡村人口数量为 29.00 万人,同比下降 0.9%;城镇人口数量则是 29.20 万人,同比下降 0.4%,城乡人口的变化也反映出谷城县在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动态发展。

在人口的出生与死亡情况上,这一年全年出生人口有 2497 人,人口出生率为 4.21‰,死亡人口达到 3966 人。

回顾过往的人口普查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谷城县常住人口为 483293 人,男性人口占比 50.21%,女性人口占比 49.79%,年龄结构中 0-14 岁占比 18.72%,15-59 岁占比 59.47%,60 岁以上占比 21.81%,65 岁以上占比 15.91%,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占比情况,体现出谷城县人口结构的特征,也对城市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的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再看不同乡镇的人口分布,城关镇常住人口最多,达 183213 人,石花镇常住人口也超过了 10 万人,达到 102479 人。像盛康镇、冷集镇、庙滩镇等镇的常住人口则处于 2-5 万人之间,而赵湾乡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只有 5197 人,薤山林场更是只有 1187 人。各个乡镇不同的人口规模,也造就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生活氛围和发展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了谷城县丰富多元的人口生活画卷。

三、谷城之景,美不胜收

(一)自然景观

1. 薤山国家森林公园

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城西南 35 公里处,这里可谓是大自然馈赠的一处绝佳之地。它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93.3%,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踏入其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每一口呼吸都让人感觉心肺被涤荡,那是城市中难以寻觅的纯净气息。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 12℃,而夏季平均气温更是仅有 22℃,因此早在清末时,它就被誉为 “中国南避暑山庄”,是人们夏日逃离酷暑、寻觅清凉的理想选择。

薤山有着诸多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比如主峰女儿峰,海拔 1099.3 米,当你登顶其上,极目远眺,四周毫无遮挡,视野开阔无比,群山环绕,仿佛都在向它朝拜。而且,这里还流传着诸多神奇的传说,主峰女儿峰传说是芍药仙子思恋真武大帝在此化成,遥望武当,为其增添了几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不仅如此,这里还有神农洞,幽深静谧,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光,去探寻炎帝神农在此尝百草、植五谷的那段古老岁月,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除了自然风光,薤山还留存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在 1903 年至 1907 年期间,英国、挪威、德国、美国、丹麦、葡萄牙、加拿大、荷兰等八国传教士,先后在此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别墅 70 多栋,占地 40 多万平方米。这些别墅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青砖灰瓦石灰浆,拱形门窗大回廊。横脊飞檐斜坡面,壁炉烟囱空心墙。基高三尺四边空,冬天暖和夏天凉。薤山别墅知多少,一棵柏树一栋房” 便是对它们真实的写照,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湖北省乃至中原地区都堪称独一无二,也见证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过往,使得薤山国家森林公园更加独具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

2. 南河小三峡

南河小三峡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神奇之地,它宛如一颗隐匿在谷城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河水发源于神农架林区,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拦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入汉水。之所以被称为 “小三峡”,是因为这里的景色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山峦叠嶂、峡谷幽深、湖光山色、美景如画,那蜿蜒曲折的河道,还有两岸群山叠翠、峰险岩奇的景象,绵延 30 余里,仿佛是长江三峡的缩小版,故而得名。

这里有着众多令人称奇的景点,像南河广场,是进入南河的入景关口,经过精心打造,成了有卵石、有桥、有亭、有树、有花草的临水广场,景色怡人,让游客一踏入此地便眼前一亮。还有文王跑马道,传说周文王曾在此策马奔驰,却不想烈马失蹄,摔于山下,至今马肝马肺还悬挂在那绝壁之上,给这个地方蒙上了一层神秘又略带悲壮的色彩。而文龙书院,相传宋朝有个叫刘文龙的书生曾在此用功苦读,后来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书生,便将此地的岩石屋称为 “文龙书院”,石床、石桌、石凳等遗迹如今仍依稀可见,仿佛还能看到当年书生刻苦读书的身影。

南河小三峡不仅景致优美,还承载着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这些传说所包含的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和对人伦亲情的赞美,多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也正因如此,它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欣赏这如诗如画的风光,感受它独特的韵味,在华中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谷城旅游景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谷城城关镇东,汉江以西,北河和南河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三面环水,宛如一颗生态瑰宝镶嵌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水系极为发达,纵横交错的水域滋养着这片土地,让其充满了生机与灵动。同时,植被繁茂,各类植物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天地,仿佛是大自然绘制的一幅绝美画卷。而且,这里还是鸟类的天堂,鸟类资源丰富,众多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觅食、繁衍,每当候鸟迁徙的季节,成群结队的鸟儿在空中翱翔,那场面壮观而又美丽,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它有着极高的保护价值,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旅游价值来说,这里是人们观鸟、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游客们可以漫步在湿地公园内,欣赏着水草丰美、渔歌唱晚的田园风光,感受着 “仙人古渡”“粉水澄清”“后湖夜月” 等人文景观与自然之美相互辉映的独特韵味。在这里,人们还能领略到汉水文化、五谷文化、巴楚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品味着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故事,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欣赏自然风光,还是探寻文化脉络,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成为谷城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人文景观

1. 承恩寺

承恩寺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寺,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有 1400 年的漫长历史,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几遭波折,唐广德年间经历过重修,元末又不幸遭兵火焚毁,而后明洪武年初(公元 1368 年)得以重建,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 年)进行了扩建,天顺元年(公元 1457 年)襄王朱瞻墡选五朵山为寿茔,将其改名为 “承恩寺”,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这座寺院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风水成功结合的典范,它依山就势,沿中轴线对称法则建造,巧妙地附阴抱阳,清泉环寺盘绕,四季响声悦耳,建筑与风水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古代哲学、美学、生态、环境学思想的优秀成果,有着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其建筑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像易经、阴阳、八卦等理念都在寺院的布局与构造中有所体现。

寺内更是珍藏着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湖北仅存的万斤铜钟,此钟铸造于大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以梵文作装饰,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钟高 230CM,内径 157CM,重约 1 万余斤,钟体梵文 4889 字,汉文仅 “皇帝万岁万万岁” 和 “大明成化十一年” 字样,轻击长鸣,方圆十余里可闻,钟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明宪宗皇帝亲书御制序,用泥金写成,兰底金字,时隔五百年都不褪色,这些文物都彰显着承恩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瞻仰、参拜,探寻这座古寺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

2.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

谷城老街古建筑群位于城关镇东部,东临汉水,南依南河,北有北河,被三水环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别样的韵味。它距今已有 640 余年历史,是湖北省内现存面积最大、历史最为悠久且保护完好的县级治所古建筑群,承载着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记忆,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变迁。

这些古建筑多采用前店后寝,三进三院的格局,沿街店铺为硬山重檐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设计手法巧妙。街道纵横交错,临街门面用隔扇、屏门装饰,白灰墙,小青砖依旧保留着旧时的模样,漫步其间,仿佛能看到曾经这里商业繁荣、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其中,三神殿是古建筑的代表,它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主要供奉财、水、火三神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末清初风格,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还进行过大修,坐南朝北,占地面积 2400 多平方米,并且曾经一度成为当时谷城县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及名闻荆楚的鄂西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如今,这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探寻古街的韵味,感受那份穿越时光的古朴与宁静。

四、谷城之味,舌尖盛宴

(一)面食类

1. 牛油面

在谷城县,若是问起当地人最爱的早餐是什么,牛油面必定会高票当选。作为谷城面食中的典型代表,牛油面有着独特且让人难以忘怀的 “一辣二麻三鲜” 口味特点。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第一次品尝牛油面时,可能会因它浓烈的味道而不太适应,然而,只要多吃上几次,那种麻辣鲜香的感觉便会在舌尖萦绕,让人顿感回味悠长,吃上些时日,更是会久食不厌,深深被它的风味所折服。

牛油面的包容性很强,有着多种搭配形式。荤系方面,有加入牛肉或者牛杂等肉类的做法,再配上些许辣椒,一碗下肚,满满的都是满足感;而素系则是在牛油面中加入豆腐、海带等素菜,清爽可口,一般也不会添加辣椒,适合那些不太能吃辣的朋友。无论是哪一种搭配,都承载着谷城人对这份家乡味道的喜爱,也让每一个来到谷城的人,都有机会通过牛油面去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饮食风情。

2. 石花空心奎面

石花空心奎面可是谷城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它有着长达 250 多年的历史,背后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制作石花空心奎面可是个精细活,要按照祖传工艺操作,把空气巧妙地揉进面条之中,最终形成只有大头针般大小的空心,这独特的工艺也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口感和品质。

石花空心奎面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制成炸酱面,让肉酱的醇厚与面条的爽滑完美结合;也能做成烫面,热乎乎地吃上一碗,暖心又暖胃;还可以凉拌,加入各种调料,清爽可口,是夏日消暑的不错选择。而且,这面还有一大优点,那就是久煮不糊,吃起来清、鲜、爽,色、香、形皆妙,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体弱多病的人,都非常适合食用,是备受大家青睐的健康美食。

(二)特色菜肴类

1. 茨河豆腐乳

茨河豆腐乳产于襄阳谷城县汉江边上的茨河镇,它与我们熟知的北方腐乳有着明显的区别,是独成一味的鄂西北襄阳传统风味腐乳。茨河豆腐乳的制作极为讲究,选用茨河街生产的新鲜豆腐,经过自然发酵后,再运用香麻油、辣椒、生姜、花椒等 10 多种原料精心精制而成。

在外观上,它色泽鲜艳,看着就让人很有食欲;品尝起来,味道更是鲜美无比,那细腻的质地在舌尖慢慢化开,醇厚的味道在口中散开,后味绵长,让人回味无穷。也正因如此,茨河豆腐乳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无论是作为餐桌上的一道小菜,还是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都十分合适,已然成为了谷城美食的标志性存在之一。

2. 盛康酱爆肉

盛康酱爆肉是谷城盛康镇的一道有名菜肴,它的制作从食材源头就颇为讲究。选用的是本地喂养的猪,这些猪吃着本地的菜或野菜长大,没有添加那些人工合成的饲料,保证了肉质的原汁原味。而所用的蚕豆酱也是自制的,从夏天开始,将新收的颗粒饱满的蚕豆进行暴晒,然后放入罐中,灌入清水,密封发酵后晾干备用。

当一盘盛康酱爆肉端上桌时,那诱人的模样让人垂涎欲滴。满满一盘的酱爆肉,肉片约 1 厘米厚、7 厘米长、5 厘米宽,肥瘦相间,色泽嫩黄,肉肉裹着浓厚的酱料,一口下去,肥而不腻,色香味俱全,让人欲罢不能。关于这道菜,还有着有趣的传说故事,相传周文王的幼女不顾父王的反对,下嫁给布衣盛生。文王很恼火,王后却认同了女婿。一天,盛生上门,王后亲自为女婿煲出一锅肉来,盛生吃后,还学会了制作技法,把它传给了众乡邻,这也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韵味。

(三)其他美食

1. 玉带糕

玉带糕是谷城的传统特色糕点,选用精糯米粉、高级白糖、上等麻油等作为主要原料,同时佐以青丝、红丝、核桃仁、金桂等配料,通过特殊手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各种原料巧妙融合,经过多道工序,才打造出这独具风味的糕点。

玉带糕不仅口感清香爽口,甜而不腻,还具有健脾开胃、润肺生津等功能,可谓是食、药两宜。它之所以得名 “玉带糕”,是因为糕体形状恰似皇袍玉带,外观精致,让人看着就心生喜爱,无论是作为日常的点心,还是逢年过节时招待亲友的佳品,都备受欢迎,承载着谷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美食的传承。

2. 赵湾香菇

谷城赵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气候十分适宜食用菌生长,也正因如此,赵湾香菇在这里落地生根,并且生产历史悠久。如今,已经形成了 “十基地十农户” 的一体化模式,成为了全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