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樊城区简介

2024-12-18

一、樊城之名,历史悠悠

(一)溯源殷商,“樊” 字初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樊城的故事犹如一部厚重的典籍,开篇便要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樊” 之地名就已悄然出现,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先民的生活印记。

据相关史料记载,天下分九州之时,古时樊城属豫州之域。而 “樊” 这个名称的诞生,有着独特的渊源。相传在周灭商之后,此地逐渐成为樊姓居民聚居之地,于是乎,“樊” 的地名便应运而生了。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便开始孕育着独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生息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开启了它漫长且充满故事的历史篇章。

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流转,“樊” 字承载的早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背后是无数先辈们在这里开垦劳作、建设家园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地域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宛如一颗深埋在岁月尘埃中的明珠,等待着后人去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蕴藏的无尽奥秘。

(二)朝代更迭,隶属变迁

樊城的历史,也是一部跟随朝代更迭而不断变迁隶属关系的史书,每一次的变化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樊城隶属南阳郡。彼时,天下初定,行政区划的设立为这片土地的管理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樊城也在南阳郡的统辖之下,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与周边地区一同在秦王朝的治理下有序发展。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取樊,对地方行政区划做出调整,置襄阳郡,樊城便由此隶属襄阳郡。这一时期,天下局势动荡,各方势力此消彼长,樊城的归属变化也反映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动,在新的隶属关系下,樊城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与襄阳郡内其他地方共同经历着岁月的洗礼。

南北朝、西魏时(535 - 557 年),樊城迎来了新的建制,置樊城县,隶属河南郡。然而,北周(558 - 580 年)时又出现了变化,废樊城县,设安养县。朝代的频繁更迭,使得樊城的行政归属也不断改写,宛如历史舞台上的角色,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变换着身份。

唐天宝元年(742 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永贞元年(805 年)移临汉于古之邓县治名邓城县,樊城则变为邓城县辖镇。此后,宋绍兴五年(1135 年),撤邓城县,并入襄阳县,樊城又成为了襄阳县辖镇。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立襄阳路,治所襄阳,樊城依旧处于襄阳的统辖范围之内。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襄阳县设 4 坊(东北坊、东南坊、西北坊、西南坊)2 厢(樊城厢、黑门厢)29 里(牛首、蔡林、潼口等),樊城在襄阳县的细致划分下,有着明确的区域定位,继续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清代至民国时期,樊城一直为襄阳县辖镇。清宣统年间,襄阳县划分为 8 区,樊城为襄阳县第二区。民国 25 年(1936 年),襄阳县分为 6 区、108 联保(乡、镇),于樊城设樊东镇、樊南镇、樊西镇、樊北镇,均隶属第二区。民国 30 年(1941 年)正式实施新县制,襄阳县分设 37 乡镇,樊城分设为樊东镇、樊西镇。到了民国 31 年(1942 年),樊东、樊西两镇合并为樊城镇。

1949 年 1 月 10 日,樊城、襄阳第二次解放后(1948 年 7 月第一次解放),中共桐柏行署三专署将襄阳、樊城合并组建襄樊市。此后,又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92 年 9 月 12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樊市襄城区、樊城区。2001 年,原襄阳县牛首镇、太平店镇划入樊城区。直至 2010 年 12 月 9 日,国务院批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樊城区全称也成为了襄阳市樊城区,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樊城犹如一艘航行在岁月浪潮里的船只,随着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的变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航向,但始终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樊城人的记忆与情感,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地方。

二、樊城人口,现状与特色

(一)人口数量概览

樊城区作为湖北省襄阳市的中心城区,人口汇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樊城区常住人口为 632393 人。从户数方面统计,家庭户数达到了一定规模,众多家庭在此安居乐业,共同构成了樊城热闹的生活景象。

在性别构成上,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313354 人,占比 49.55%;女性人口为 319039 人,占比 50.45%,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98.22,男女比例相对较为均衡,反映出区域内人口在性别层面的合理分布,也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再看年龄分布情况,0-14 岁人口为 101431 人,占 16.04%,这一群体代表着樊城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在良好的城市环境中茁壮成长,接受教育,享受着丰富的社会资源;15-59 岁人口为 403388 人,占 63.79%,作为主要的劳动力群体,为樊城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贡献着力量,是城市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27574 人,占 20.1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93449 人,占 14.78%,老年人群体规模也不容小觑,这也凸显出樊城区在养老保障、老年服务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投入,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对比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0-14 岁人口的比重从 14.50%上升了 1.54 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年来樊城区人口生育等情况的变化趋势;15-59 岁人口的比重从 73.24%下降了 9.45 个百分点,侧面体现出人口结构逐渐走向老龄化的特点;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从 12.26%上升了 7.91 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有所加深,对城市的养老、医疗等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从近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了解到,2023 年,全区常住人口有 70.91 万,其中流动人口 10.18 万。新出生人口 3075 人,人口出生率为 5.06 ‰ ,死亡 2517 人,人口死亡率 4.14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66‰ ,这些数据持续展现着樊城区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反映出区域在不同阶段的人口发展态势。

(二)人口结构分析

樊城区的人口结构有着鲜明的特点,从年龄结构来看,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 20.17%(60 岁及以上人口),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14.78%,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需要着重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养老服务方面,樊城区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建有公办养老机构 5 家,民办养老机构 19 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也达到了 67.14%,尽力为老年人打造舒适、便捷、健康的晚年生活环境。

同时,老年人口占比较高也催生了老年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樊城区老年大学几经扩容,可依然难以满足全区近 13 万老年朋友的需求,老年大学 “一座难求” 的情况比较突出。为此,区委老干部局积极作为,通过改善现有场所示范一批、利用 “三供一业” 移交资产打造一批、联合文化阵地共建一批等方式,增加老年教育阵地供给,满足老年人继续学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

在劳动力人口方面,15-59 岁人口占比 63.79%,这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分布在樊城区的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工业领域,众多劳动力投身于规模以上化纤纺织、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企业当中,为企业的生产、运营贡献力量,助力企业实现产值、营业收入等方面的增长。例如,2023 年全区 132 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 154.8 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 6.5%,这背后离不开劳动力人口的辛勤付出。

在商贸服务业,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不断增多,2023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7%,这同样离不开大量从事销售、服务等岗位的劳动力人口。而且随着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汇聚,也在推动着樊城区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增长 7.9%,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不断增加等,都和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优化有着密切关联。

总之,樊城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既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也蕴含着诸多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合理利用人口优势,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将助力樊城区持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三、樊城美景,处处皆风情

(一)历史古迹,见证岁月

1. 襄阳古隆中

襄阳古隆中,宛如一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典籍,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历史文化魅力。它坐落于湖北省襄阳市,距离城区约 13 公里,占地面积达 18000 亩,四周被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等山脉环绕,其间的诸葛庙冲、广德寺冲等地更是让这片区域犹如一幅山清水秀的自然画卷,充满了灵秀之气。

古隆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 “智者的摇篮” 以及 “三分天下的策源地”。遥想当年,诸葛亮在此躬耕苦读整整十年,也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那闻名遐迩的 “隆中对”,为之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谓是影响深远。历史上诸多名人雅士,如刘弘、习凿齿、曾巩、王安石、苏轼等,都纷纷慕名而来,在此缅怀诸葛亮,留下了数量颇丰的文化瑰宝,使得古隆中底蕴愈发深厚,成为了后人探寻三国文化的绝佳之地。

景区内的景点更是各具特色,令人流连忘返。诸葛草庐,作为诸葛亮曾经生活与工作的故居,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风貌,踏入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到那萦绕在空气中的智慧气息,让人不禁对这位智慧超群的蜀汉丞相肃然起敬。诸葛祠则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祠内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还陈列着一些与之相关的遗物,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而白帝城,这座古代襄阳重要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诸葛亮东征时的主要据点之一,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此外,古隆中的建筑大多为纪念性建筑,像武侯祠、三顾堂、隆中书院、卧龙深处、“古隆中” 牌坊、古柏亭、抱膝亭、草庐亭、草庐碑等等,每一处都别具匠心。其中,那座 “古隆中” 石牌坊尤为引人注目,它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宛如一件古代建筑工艺的杰出作品,已然成为了隆中的标志性建筑,彰显着古隆中的独特韵味。

2. 邓城遗址

邓城遗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静静地坐落在樊城区北约 6 公里处的团山镇邓城村,它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是邓国的故都,后来楚文王十二年(前 678 年)楚灭邓后,邓城又成为了楚在汉北的重要城邑。其城址呈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 3150 米,现存高度一般在 3 - 5 米左右,而东南角更是达到了最高点,高出地面约 6 米,城垣厚达 20 - 30 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设有一座城门,城外的护城河宽约 50 米,虽如今已改为水田,但依然能想象出当年它作为城池重要防御设施的模样。

这里的考古成果颇为丰硕,周边分布着不少 “卫星城”,用以供给和拱卫都城。2005 年,考古人员在邓城城址东侧的黄家村遗址发掘出面积达 50 万平方米的村落遗址,经推测,此处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村落,里面有众多的灰坑、水井、房址,还有用于铸造青铜器的模、范等。2008 年,在城址东南方约 300 米处的周家岗遗址,清理出灰坑 12 座、灰沟 3 条、房址 1 座以及水井 4 口,还有一条长 70 余米、宽约 3 米、深约 3 米的壕沟,可能是当时卫戍邓城所用。同样是在 2008 年,在城址以南约 600 米处发现并发掘了王家巷遗址,这是一处邓国制陶作坊,堆积着大量陶片,经过复原,可知这里生产的多是鬲、、盂、豆、盆、罐等生活陶器。

诸多出土文物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像西周晚期的邓公牧簋,1979 年于襄樊废品收购站征集而来,通高 21.8cm、口径 18.5cm,带盖,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器内底、盖内还有相同的铭文二列六字 “邓公牧乍 (食贲) 簋”,很可能出自樊城邓城附近邓国国君 “牧” 的墓中。2009 年发现的两片春秋早期的卜骨,出土在邓城遗址以南约 600 米处的王家巷遗址,这也是在邓城遗址附近首次发现卜骨,为邓国都城在邓城这一论断又增添了有力证据。

站在这片遗址之上,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百姓们在这里生活、劳作,感受着它所反映出的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与生活场景,让人对古代樊城的过往产生无尽的遐想。

3. 米公祠

米公祠,这座始建于元、扩建于明的古建筑,原名米家庵,后改名米公祠,是一座凝聚着书法艺术魅力的文化殿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静静地坐落在樊城这片土地上。

从建筑特色来看,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线上分布着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等,总占地面积达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之中,珍藏陈列着米芾以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让人仿佛步入了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着众多的匾额、楹联,像 “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 等题词,皆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赞誉,彰显出米芾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轴两侧的东、西石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游鱼满塘,廊壁上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大家的石刻一百多块,还有当代著名书法家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汇聚一堂,构成了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而说到米公祠与书法艺术的渊源,那更是源远流长。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山人等,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为 “宋四家”。他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其书法有着 “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的美誉。米芾一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最为突出,南宋以来的诸多著名汇帖中,多数都刻有他的法书,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 “北宋四大书家” 中实可首屈一指。他作画也独具一格,所绘山水被称为 “米氏云山”,打破常规,以大小、浓淡、疏密不同的墨点组成山水画,极具创造性。

祠内还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 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 45 碣,其它碑刻 145 碣,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米公祠的历史变迁,也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领略米芾这位书法大家留下的独特文化印记,让米公祠成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襄阳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二)自然风光,赏心悦目

1. 月亮湾公园

月亮湾公园,宛如樊城的一颗璀璨明珠,四季更迭间展现出不同的花景,为人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同时也营造出了优美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每至 3 月中下旬,园区西边主游路沿线的 “海棠依旧” 景区便迎来了它最美的时刻。粉白的西府海棠、粉红的垂丝海棠,高低错落,绵延百余米,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妩媚娇艳,似佳人浅笑,又似香雾空濛,一时间 “暖风熏得游人醉,海棠依旧笑春风” 的美妙意境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当 4 月来临,海棠花渐渐凋落之际,园区中部的 “花田秘境” 景区又迎来了酢浆草的花期,至中下旬达到极盛,那大片粉色的花田如梦如幻,仿佛是童话世界里的秘境一般,令人沉醉其中,而这盛花期还会一直延续到五月中旬呢。待到 4、5 月份,杜鹃、大滨菊、金鸡菊、鸢尾、绣球等花卉又相继盛开,整个公园瞬间变得花团锦簇、烂漫无涯,五彩斑斓的花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除了迷人的花景,月亮湾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十分优越。这里绿树成荫,草地如茵,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愉悦。公园内还有着完善的休闲设施,蜿蜒的步道穿梭其中,方便人们漫步其中欣赏自然美景;供人休憩的长椅随处可见,让人们可以在游玩之余稍作休息,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无论是平日的午后散步,还是周末的全家出游,月亮湾公园都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成为了樊城人心中的一片绿色乐土。

2. 普陀社区普陀堰生态旅游区

普陀社区普陀堰生态旅游区,依托普陀水库得天独厚的亲水平台优势,以及周边绚丽多彩的各色花海景观,成为了樊城郊区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散发着独特的自然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好。

普陀水库那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大地之上。沿着水库周边打造的亲水平台,让游客可以近距离地接触湖水,感受那水的清凉与温柔,无论是漫步其上欣赏湖光山色,还是静坐垂钓享受悠闲时光,都别有一番情趣。而在周边的土地上,盛开着大片大片的各色花海,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花卉绽放。春日里,油菜花金黄一片,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到了夏天,各色野花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地铺上了一块绚丽的地毯;秋天,芦花似雪,在风中摇曳生姿,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诗意氛围;即便到了冬天,那些耐寒的花卉依旧点缀着这片土地,让这里四季皆有美景可赏。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宁静而祥和,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普陀堰生态旅游区成为了人们逃离都市繁忙生活、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让每一位前来游玩的游客都能尽情地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这份独特的郊区旅游之趣。

(三)人文新景,别具韵味

1. 关圣古镇

关圣古镇,作为以三国关圣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小镇,宛如一颗正在崛起的文旅新星,闪耀在樊城的大地上,它通过精心的功能分区以及对核心项目的打造,再现了襄阳往昔的历史繁华,巧妙地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亮点。

按照功能分区,项目建设了三大主题文化区,分别为古镇文化核心区、繁荣市井区和文化休闲度假康养区。古镇文化核心区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所在,有着独特的策划思路。此地本就是 “水淹七军古战场” 的制高点,亦是关公曾经的屯兵之处,周边留存着诸多关羽和曹魏大军战斗过的遗迹,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和诚信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传承。在这个区域内,有着诸多的引擎项目,像关圣广场,庄严肃穆,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关公在此调兵遣将的豪迈场景;水淹七军古战场遗址,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还有关圣文化休闲商街、关圣五街、关圣纪念馆、防城弩展示馆、VR 军事营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精神传达、学术交流,还能欣赏文化博览以及观看精彩的三国剧场表演。

繁荣市井区则着重展现关圣古镇市井商贸的繁荣昌盛以及民俗活动的丰富多彩,营造出商贾云集的热闹祥和氛围。这里通过特色店铺、商贸市集、市井民俗、主题住宿等形式,再现了古时热闹非凡的街景。游客们可以走进关羽故事馆,聆听那些关于关公的传奇故事;在三十六行老店感受传统行业的独特魅力;到陆羽春茶舍品尝香茗,领略茶文化的韵味;穿梭于九街十八巷,感受古街古巷的风情;还可以在关圣皮影工坊欣赏精彩的皮影戏,或者逛逛非遗民俗市集、农夫市集,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尽情享受休闲购物、餐饮美食以及市井体验带来的乐趣。

文化休闲度假康养区依托襄阳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栖居之地的文化底蕴,推出了国学礼仪、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体验项目,尤其适合亲子家庭游客前来探索国学知识,参与独具特色的研学活动。同时,这里还针对区域内的高端商务人士、中产阶层打造了康养度假的好去处,设有关圣文化交流中心、学业堂、百草堂、风笙苑康养保健中心、琴瑟苑、南船北马客栈等项目,让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文化交流、享受国学教育、接受保健理疗、度过休闲度假时光,感受医疗康养的贴心服务,体验诗意栖居的惬意生活,真正实现了文化与旅游、休闲与康养的有机结合。

关圣古镇的整体打造,按国家 4A 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与完善,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成为了襄阳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也为樊城的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襄阳唐城景区

襄阳唐城景区,犹如一座穿越时空的历史文化殿堂,以其仿唐风格的建筑特色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沉浸式地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收获别样的游玩体验。

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的仿唐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唐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与独特魅力。从高大壮观的城门,到错落有致的宫殿楼阁,再到曲径通幽的庭院回廊,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繁华昌盛的大唐盛世。景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有展现皇家威严的宫殿建筑群,如明德门、朱雀廊、宣政殿等,让人感受到大唐天子的尊贵与威严;又有充满市井气息的东市、西市,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售卖着各种特色的手工艺品、传统美食等,重现了唐代热闹繁华的商业景象。

而内部的雕塑壁画等文化展示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仿佛是一部部生动的史书,向人们诉说着唐代的历史故事、文化传承以及社会风貌。那些精美的雕塑,或展现宫廷生活的奢华,或刻画民间百姓的日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壁画则色彩斑斓,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诸多方面,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内涵。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穿上古装,漫步在古街古巷之中,拍照留念,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唐代的一员;还可以观看精彩的实景演出,如《大唐飞歌》等,通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绚丽的舞台效果,重现大唐的盛世风华,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襄阳唐城景区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让每一位前来游览的游客都能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四、樊城美食,舌尖上的盛宴

(一)四季佳肴,各有滋味

1. 春天的地菜春卷

在樊城的春天,有一种美食格外受当地人喜爱,那便是地菜春卷。地菜,也就是荠菜,是这道美食的关键食材。每到春季,田野间、路边的荠菜鲜嫩翠绿,带着清新的气息,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生机都融入其中。樊城人会精心挑选那些叶片完整、鲜嫩的荠菜,将其采回家,准备制作美味的春卷。

制作地菜春卷,首先要处理荠菜。把荠菜洗净后,放入开水中焯烫一下,这一步能去除荠菜的生涩味,同时保留其独特的野菜清香。焯好后迅速捞出,放入冷水中浸泡,使其保持翠绿的色泽和脆嫩的口感。接着,准备好猪肉馅,加入适量的胡椒粉、料酒、盐、生抽,再打上一个鸡蛋,淋上些油和麻油,按照同一个方向用力搅拌,直至肉馅变得劲道。然后将处理好的荠菜沥干水分,放入肉馅中搅拌均匀,馅料便大功告成了。

取出薄而有韧性的春卷皮,将馅料放在皮的一端,像叠被子一样把春卷皮卷起来,边缘处抹上一点水淀粉,让其能够更好地黏合。当一个个地菜春卷包好后,就可以下锅炸制了。锅中倒入适量的油,烧至七成热,放入春卷,刚开始不要翻动,待其炸至定型后,再轻轻翻面,炸至五六成熟时先捞起。如果做得比较多,一时吃不完,可以只炸到定型,里面还是生的状态,捞出来放凉后冷冻起来,等想吃的时候,用电烤箱、空气炸锅或者电饼铛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了。最后复炸至金黄酥脆,这样,外酥里嫩、满是荠菜清香的地菜春卷就做好了。咬上一口,春卷皮的酥脆与荠菜的鲜嫩、猪肉的醇香完美融合,那股浓浓的春天气息瞬间在舌尖散开,让人回味无穷,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肚子里。

2. 夏天的油焖大虾

油焖大虾在樊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每到夏日的夜晚,街头巷尾的餐馆里,几乎都能闻到油焖大虾那诱人的香味。

樊城的油焖大虾之所以美味,首先得益于对虾的严格挑选。当地厨师们偏爱选用个头饱满、壳色鲜亮、肉质紧实的新鲜大虾,像基围虾或者明虾就是常见的选择。这些虾生活在优质的水域环境中,虾肉本身就带有鲜甜的味道,为制作出美味的油焖大虾奠定了基础。

烹饪时,先将大虾仔细清洗干净,用剪刀剪去虾须和虾脚,再从虾背剪开,挑出黑色的虾线,这样处理后的大虾不仅更干净卫生,而且在后续烹饪中也能更好地吸收调料的味道。接着,把生姜切成片,大蒜切末,大葱切成小段备用。

开始烹饪,先将锅烧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待油温升高后,放入姜片、蒜末和葱段,用中小火煸炒出香味。随后把处理好的大虾放入锅中,转用中小火慢慢煎制,过程中要不断翻动大虾,让其均匀受热,直至两面都煎至微黄。这时,加入适量的料酒去腥增香,再倒入生抽提鲜、老抽调色,让大虾的颜色变得更加红亮诱人,接着加入少许白糖和适量的盐来调整甜咸度,最后撒入少许鸡精提味,翻炒均匀。调味完成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以刚好没过大虾为宜,盖上锅盖,用中小火焖煮大概 10 分钟左右,待大虾完全熟透且汤汁浓稠时,再次翻动大虾,使其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然后将大虾盛入盘中,把锅中剩余的汤汁均匀地浇在大虾上,撒上一些葱花作为点缀。

一份油焖大虾端上桌,色泽红亮,香气扑鼻。虾肉鲜嫩多汁,吃起来既有虾肉本身的鲜甜,又饱含着浓郁醇厚的酱汁味道,鲜香麻辣的口感在舌尖上跳跃,让人欲罢不能,搭配上一杯冰啤酒,那滋味别提有多惬意了,绝对是樊城人夏日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3. 秋天的香辣蟹

入秋时节,螃蟹开始变得肥美,而樊城的香辣蟹也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用独特的香辣滋味征服着人们的味蕾。

制作樊城香辣蟹,选料很关键。一般会选择外壳较薄的越南小黑蟹或者肉蟹,它们的蟹爪肉厚肥美,里面的蟹肉也比较多,吃起来更为过瘾,而大闸蟹、梭子蟹还有小只的淡水蟹则不太适合用来制作这道菜。选好螃蟹后,要进行细致的刷洗。在装有螃蟹的桶里倒入少量高度白酒,主要目的是祛腥,盖上盖子,20 分钟后打开,等螃蟹略微昏迷时,用锅铲的背面将螃蟹拍晕,然后用手迅速抓住它的背部,拿刷子朝着已经成平面状的螃蟹腹部猛刷,角落也不要遗漏,检查没有淤泥后用清水冲净。

接下来是宰杀环节,抓住蟹壳,用刀压住一侧的蟹钳,然后用手斜着握住蟹壳,用力一掰,蟹壳就打开了。去掉蟹腮,将蟹斩成大块,再用刀背把钳子轻轻拍碎,以便后续烹饪时更加入味。处理好的蟹加入适量盐、料酒、胡椒粉拌匀,在其身上拍些干淀粉,放入烧至六成热的色拉油中高火浸炸大约 30 秒钟,注意油温不能太高,因为越南小黑蟹壳薄,油温太高易碎。

炒制香辣蟹时,锅中放入芝麻油 50 克、特制红油 250 克,大火加热至四成热时,放入姜片、大葱段、蒜瓣各 20 克,用中小火炒至葱段颜色微黄,再依次加入青花椒、蚝油各 10 克,剪破的干灯笼辣椒、复制豆瓣酱各 50 克,豆豉 5 克,煸炒出香辣味后倒入炸好的蟹,接着加入高汤 200 克,用中火焖制,待汤汁剩 1/3 时放盐、鸡精、糖各 2 克调味,转成大火收汁,出锅后撒入炒芝麻 10 克、酥花生 50 克、葱花 5 克。

经过这样精心烹制的香辣蟹,色泽红亮,蟹肉在香辣味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美,每一口都充满了醇厚的香辣滋味,蟹肉的肥美与香辣的口感交织在一起,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是秋季不容错过的一道美味佳肴。

4. 冬天的排骨藕汤

在寒冷的冬天,樊城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排骨藕汤,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人带来温暖与慰藉。

湖北被称为 “千湖之省”,莲藕资源丰富,樊城人做排骨藕汤自然对藕的选择很有讲究,会选用淀粉含量比较多的粉藕。这种藕外观上颜色比较深,摸起来表面粗糙,看起来长得比较老,一般一支藕靠近中后段的部分会更粉。选好藕后,将其清洗干净去皮,切成块放入盆中,撒上一层盐翻拌均匀,腌制 15 分钟,利用盐的渗透性,破坏藕中的组织细胞,让藕的汁水流出来,这样藕就不会发黑,煲出来的汤也比较有味道,颜色粉红好看。

排骨的选择也不能马虎,一定要用新鲜的排骨,剁好后先冷水下锅,加入适量料酒,水开后有浮沫及时捞出,煮到没浮沫时捞出来,再把表面吸附的浮沫清洗干净。锅洗净后,放入猪油和普通油润锅,接着把姜片、排骨放入锅中煸炒一会,直至排骨表面炒至焦黄,这样能让煲出来的汤更浓郁。然后加入三倍食材的开水,大火烧开,把排骨中脂肪煮出来,汤稍微有点白就好了。

之后把排骨带汤一起倒入铫子(一种用粗砂做成的器皿,类似过去熬药的罐子,有很多小孔能吸收汤中的油脂,让汤鲜浓而不腻,还有储香功能)中,开大火煮开,再把腌制的藕清洗一遍,沥干水后倒入铫子中,如果汤比较少,可以再加一点开水。盖上盖子,水开转文火煨 2 - 3 个小时,时间到了以后,藕变得粉糯,汤也变得浓稠,这时放入适量的盐、鸡精、胡椒粉等调料搅拌均匀,撒上葱花,一碗美味的排骨藕汤就做好了。

喝上一口,藕块粉糯香甜,排骨鲜嫩脱骨,汤鲜味美,醇厚的滋味从舌尖一直暖到心里,让人浑身都充满了暖意,是樊城人冬季滋补润燥的佳品,也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特色汤品。

(二)特色风味,难以忘怀

1. 樊城腊味

每到腊月,樊城的大街小巷就会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腊味香气,那是属于樊城人独特的年味记忆。

樊城人腌制腊味一般是在每年的冬至过后,这里的腊味制作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其中最特别的就是采用肉和鱼同腌的方法。先准备好新鲜的猪肉、草鱼等食材,将它们处理干净,猪肉切成合适的块状,鱼则去除鱼鳞、内脏、鱼鳃等,然后在鱼的脊骨处比较厚的地方,可以稍微再划一刀,方便入味,再清洗晾干水分。

接着制作腌料,把八角、红花椒、青花椒、茴香等香料倒入锅里,中小火炒香后捣碎,不用捣得特别碎,保留一些颗粒感更好,再倒入盐、胡椒粉继续中小火炒香,然后把之前捣碎备用的香料倒进去一起炒香,放凉后倒入白糖搅拌均匀,腌料就做好了。

做好腌料后,先在鱼和肉的表面喷两三层高度白酒杀菌,然后将腌料均匀地涂抹在上面,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正反面都要抹到,抹完后表面再撒一层腌料。腌制数日,期间要注意天气情况,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让它们充分吸收腌料的味道,经过风干日晒,腊肠、缠蹄、腊肉、腌鱼等腊味就逐渐褪去水分,变得油光锃亮,肉质紧实。

铁路大院是樊城著名的腊味集聚地,每年到了腊月前后,这里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排起长队购买各式腊味美食。在这里,有传承了百年襄阳特色缠蹄手艺的老店,有量多价低的腌鱼批发店,还有能提供数十种不同口味腊肠的创新店,凡是你想要的腊味美食,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这些腊味美食制作都是现场订货、制作、取货,保证了食品制作的健康、卫生、透明。

晾晒好的樊城腊味,无论是清蒸、红烧还是炖煮,都别有一番风味。蒸熟后的腊肉,瘦肉部分紧实有嚼劲,越嚼越香,肥肉部分晶莹剔透,入口即化却丝毫不腻;缠蹄吃起来口感劲道,咸香适中,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料味道;腊鱼肉质紧实,咸鲜下饭,让人回味无穷。那独特的腊味香气,承载着樊城人的乡愁与对新年的期盼,成为冬日里餐桌上最让人惦记的家乡味道。

2. 葵花年肉

葵花年肉在樊城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背后还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由来。相传,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当地百姓为了庆祝丰收或者迎接新年,便用猪肉等食材精心烹制出了这道美食,因其造型好似葵花,寓意着吉祥如意、团圆美满,所以取名为葵花年肉,并逐渐流传下来,成为了樊城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之一。

制作葵花年肉,食材的选择很重要。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主料,这样既能保证口感的醇厚,又不会过于油腻。先将五花肉洗净,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然后放入锅中焯水,去除血水和杂质,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接着准备调料,常见的有葱姜蒜、八角、桂皮、香叶、花椒、料酒、生抽、老抽、冰糖等。锅中倒入适量的油,放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再加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料炒出香味,然后把焯好水的五花肉放入锅中翻炒,加入适量的料酒去腥,倒入生抽提鲜、老抽调色,放入几块冰糖增加甜味,翻炒均匀,让每一块五花肉都裹上调料的香味。

之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水量以没过五花肉为宜,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大约炖煮一个小时左右,直到五花肉变得软糯入味,汤汁也变得浓稠。这时,将五花肉捞出,整齐地摆放在盘中,摆成葵花的形状,再把锅中剩余的汤汁浇在上面,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葵花年肉就做好了。

这道菜吃起来,五花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瘦肉部分鲜嫩多汁,咸甜适中的味道恰到好处,浓郁的肉香和香料的香气相互交融,让人食欲大增,每一口都仿佛能感受到樊城浓厚的传统年节氛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3. 三游神仙鸡

三游神仙鸡这道美食,不仅有着令人垂涎的美味,还蕴含着一段动人的典故传说。据说,在古代,曾有三位文人雅士一同游历樊城,在游玩途中,偶然品尝到了当地百姓烹制的这道鸡肉菜肴,其独特的风味让他们赞不绝口,仿佛品尝到了神仙才能吃到的美食一般,于是便给这道菜取名为三游神仙鸡,从此它的名声便传播开来,深受人们喜爱。

在食材选择上,三游神仙鸡会选用肉质鲜嫩的土鸡,这样的鸡肉口感更好,营养也更为丰富。先将土鸡宰杀处理干净,切成合适的块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去除血水,捞出沥干水分。

烹饪时,先在锅中倒入适量的油,油热后放入姜片、葱段煸炒出香味,接着把鸡块放入锅中翻炒,炒至鸡块表面微黄,加入适量的料酒去腥,再依次放入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料,以及适量的生抽、老抽、白糖、盐等调料,翻炒均匀,让鸡块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

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炖煮的过程中要适时翻动鸡块,确保每一块都能均匀入味。大约炖煮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鸡肉变得十分软烂,几乎可以脱骨,这时汤汁也变得浓稠醇厚,鸡肉充分吸收了汤汁的味道,变得更加鲜美。最后大火收汁,让汤汁包裹在鸡肉上,一道色泽诱人、香气扑鼻的三游神仙鸡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