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抱膝亭攻略

2025-01-02

襄阳抱膝亭:古韵今风,历史的回响

在湖北襄阳,有一处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胜地 —— 抱膝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隆中的山水之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抱膝亭所处的古隆中,乃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隐居躬耕之地,长达十载。这里山清水秀,林茂地广,自然景色美不胜收,人文景观更是丰富厚重,素有 “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策源地” 之美誉。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此上演,刘备 “三顾茅庐”、诸葛亮 “隆中对策” 皆发生于此,这些典故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抱膝亭增添了无尽的传奇色彩。

抱膝亭的历史源远流长,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由湖广襄阳道台赵宏恩修建。现存的抱膝亭则是光绪十四至十九年(公元 1888—1893 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郧襄观察时,于赵宏恩所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而成。程文炳在《抱膝处碑记》中描述:“武侯祠东南百余步,有阜隆起,纵横十余丈,自后山逶迤而下,至此气为之聚…… 乃构亭其上,高四丈有余,围七丈余。” 此亭历经风雨沧桑,清末、民国时期多次维修,皆依循程文炳建造的格局,1978 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又请老艺人按原样式精心修缮,使其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这座亭子造型独具匠心,在绿荫簇拥下,六角形的亭身挺拔而立,三檐三层的设计错落有致,檐角高高翘起,恰似飞鸟展翅,欲上云霄,尽显挺拔端庄之姿。亭内设有木梯,拾级而上,便可登高望远,将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亭前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 “抱膝处” 三个大字,字体雄浑苍劲,相传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所书,为亭子增添了几分文雅之气。驻足亭中,仿佛能看见千年前诸葛亮在此抱膝长吟的身影,他心怀天下,借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抒发思乡之情,寄托远大抱负,那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穿越时空,震撼着后人的心灵。

抱膝亭背后,还有一座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 1540 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碑身高大雄伟,龟座昂首负重,古朴而富有生趣,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碑的正面,石南江汇题 “草庐” 二字,笔力刚健;碑阴刻有 “龙卧处” 三个大字,遥想当年诸葛亮出山前,其师庞德公赐予 “卧龙” 雅号,此地便成了 “龙卧处”,让人不禁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心生向往。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抱膝亭是梦寐以求的圣地。在这里,能近距离感受诸葛亮的生活气息,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沿着他曾经走过的小径漫步,坐在他抱膝沉吟的石旁,吟诵着《隆中对》《出师表》等千古名篇,仿佛能与这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领略他的雄才大略与高风亮节。

喜爱自然风光的游客,同样能在此大饱眼福。抱膝亭周边群山环抱,松柏参天,四季景致各异。春日,繁花似锦,桃李争艳,漫山遍野的花朵如五彩云霞般绚丽;夏日,绿树成荫,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驱散暑气;秋日,枫叶如火,银杏金黄,山林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冬日,银装素裹,雪落枝头,宛如童话世界般纯净美好。登上亭顶,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海翻腾,美不胜收。

家庭出游的游客,抱膝亭也是绝佳之选。孩子们能在游玩中聆听三国故事,增长知识见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家长们则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放松身心,共享天伦之乐。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备,有舒适的休息区、干净的餐饮区,能满足全家出行的各种需求。

摄影爱好者更不会对抱膝亭失望。这里一步一景,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能捕捉到绝美的画面。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亭上,光影交织,如梦如幻;傍晚,夕阳余晖将亭身染成金黄,与周边的山色融为一体,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夜晚,月色如水,繁星点点,抱膝亭在夜色中更显古朴清幽,是拍摄夜景的理想之地。

前来抱膝亭游玩,需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安排游玩时间,建议选择春秋季节,天气宜人,景色绝美;游玩时穿着舒适的运动鞋,以便更好地漫步山间,欣赏美景;尊重历史文化,爱护景区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随意涂鸦刻画;景区内部分区域地势起伏,游玩过程中要照顾好老人和小孩,确保安全;可提前了解一些三国历史知识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这样游玩时能更好地感受抱膝亭的文化内涵,收获更多乐趣。

抱膝亭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人生追求,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来襄阳,一定要走进抱膝亭,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怀,相信你定会不虚此行,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一、历史溯源:千年风云,亭中沉淀

抱膝亭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光芒。其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 年),由湖广襄阳道台赵宏恩主持修建。彼时,正值清朝盛世,文化昌盛,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赵宏恩怀着对诸葛亮的尊崇,在隆中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上,选址建造抱膝亭,旨在为后人留下缅怀诸葛先生的寄托之所。

现存的抱膝亭,则是光绪十四至十九年(公元 1888—1893 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郧襄观察时重修而成。程文炳不仅是一位武官,更是一位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洞察与热爱的雅士。他见赵宏恩所建之亭历经岁月侵蚀,渐显破败,遂决心重新修葺。在《抱膝处碑记》中,他详细记载:“武侯祠东南百余步,有阜隆起,纵横十余丈,自后山逶迤而下,至此气为之聚…… 乃构亭其上,高四丈有余,围七丈余。” 从选址的考究,到亭高、亭围的精准度量,无不彰显出他对重建工作的用心。

这座亭子,与诸葛亮隆中抱膝长吟的典故紧密相连。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在隆中隐居的十年间,常于闲暇之时,坐在一块巨石之上,抱膝沉思,口中吟唱着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那悠扬的曲调,在山谷间回荡,饱含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天下局势的洞察,以及壮志未酬的感慨。久而久之,这块石头被人们称为 “抱膝石”,而抱膝亭便建于此处附近,成为人们追忆诸葛先生的精神地标。

千百年间,抱膝亭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怀揣着对诸葛亮的敬仰,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向往,在此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或赞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如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或叹岁月的沧海桑田,“古今多少兴亡事,都付亭前谈笑中”。这些诗词,如同繁星点点,镶嵌在抱膝亭的历史天空,使其文化底蕴愈发醇厚,成为传承千古的历史文化瑰宝。

二、特色探寻:亭影入画,古韵流芳

(一)独特造型:六角三层,典雅风姿

抱膝亭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静静矗立在古隆中的山水之间。其六角形的亭身,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每一面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三檐三层的设计,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底层的檐角微微上扬,似谦逊的颔首;中层檐角愈发高翘,如振翅欲飞的鲲鹏;顶层檐角高高扬起,直插云霄,仿若要与苍穹对话。亭顶覆盖着黛青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与周边郁郁葱葱的山林相互映衬,尽显典雅风姿。

走进亭内,可见木质的结构精巧而稳固,木梯蜿蜒而上,仿佛是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通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登上亭顶,凭栏远眺,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似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近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花香鸟语,生机盎然。清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共享这一方清幽天地。

(二)文化符号:碑刻墨宝,诗意流淌

抱膝亭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吸引着人们,亭前的诸多碑刻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为醒目的当属那块刻有 “抱膝处” 三个大字的石碑,字体雄浑苍劲,力透石背,相传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所书。每一个笔画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又似在诉说着诸葛亮当年抱膝长吟的落寞与豪情。驻足碑前,凝视这三个字,仿佛能看到诸葛亮一袭白衣,坐于石上,目光深邃,望着远方,口中吟唱着《梁父吟》,那忧国忧民的情思如潺潺溪流,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

在抱膝亭的背后,还矗立着一座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 1540 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这座碑高大雄伟,龟座昂首负重,栩栩如生,仿佛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碑的正面,石南江汇题 “草庐” 二字,笔锋刚健有力,如利剑出鞘,尽显豪迈之气;碑阴刻有 “龙卧处” 三个大字,字体古朴雄浑,与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遥想当年,诸葛亮在此隐居,其师庞德公赐予他 “卧龙” 雅号,此地便成了孕育卧龙的摇篮,“龙卧处” 三字,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不凡。这些碑刻,如同历史的眼眸,凝视着过往的岁月,见证着抱膝亭的兴衰变迁,也让每一位前来探寻的游客,得以在墨香古韵中,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

三、地理位置:隆中胜境,亭落何处

抱膝亭坐落于襄阳城西 13 公里处的古隆中景区,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宛如世外桃源。它具体位于三顾堂前约 100 米,周边景点星罗棋布,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韵味的画卷。

从景区入口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不多时便能望见抱膝亭那挺拔的身姿。它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智者,静静守候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周围山峦起伏,绿树成荫,四季景致变幻无穷。春日,繁花似锦,桃李芬芳,缤纷的色彩与古朴的亭身相互映衬,仿若世外桃源;夏日,绿树成荫,清风徐徐,为前来游览的人们驱散暑气,带来丝丝凉意;秋日,枫叶如火,银杏金黄,山林似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抱膝亭在这斑斓的色彩中更显宁静悠远;冬日,银装素裹,雪落亭檐,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尽显古朴清幽之美。

与抱膝亭相邻的三顾堂,是刘备 “三顾茅庐” 的发生地,如今堂内的塑像生动再现了那段求贤若渴的历史场景。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急切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对贤才的敬重与渴望。武侯祠位于隆中山腰,庄严肃穆,自晋朝始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祠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孙的塑像,那穿越岁月的目光,似在凝视着这片他曾生活过的土地,守护着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六角井作为诸葛亮当年用过的生活用水井,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井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与亭影,诉说着往昔的点滴。

沿着小径继续前行,还能邂逅隆中书院、诸葛草庐等诸多景点。隆中书院内陈列着丰富的史料,全方位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让人不禁沉浸在他的智慧与谋略之中;诸葛草庐则是按照当年的样式仿建,清幽静谧,让人遥想诸葛亮在此卧读躬耕、生活起居的场景,体悟那份淡泊宁静。这些景点彼此呼应,与抱膝亭一同构成了古隆中的核心景观群,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三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游玩攻略:漫步其间,沉浸古韵

(一)适合人群:雅俗共赏,各得其乐

抱膝亭作为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胜地,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纷至沓来。

历史爱好者与三国文化的忠实粉丝,在此可尽情探寻历史的奥秘。他们能沿着诸葛亮曾经走过的足迹,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纷争岁月。站在抱膝亭中,仿佛能看到诸葛亮与刘备促膝长谈,共商天下大计的场景,深刻领略他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研读亭前碑刻、探寻周边古迹,更能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满足那颗对历史充满好奇与敬畏的心。

学生群体是抱膝亭的常客,这里是他们课外学习的生动课堂。在游玩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眼目睹历史课本中的场景,亲身体验三国文化的魅力,将书本知识与现实感受紧密相连。无论是聆听导游讲述三国故事,还是参与景区举办的文化活动,都能极大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抱膝亭是远离喧嚣、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忙碌的生活之余,漫步于古隆中的青山绿水之间,欣赏抱膝亭古朴典雅的建筑之美,呼吸着清新自然的空气,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悠然。暂别尘世纷扰,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与滋养,收获满满的愉悦与惬意。

摄影爱好者们更是将抱膝亭视为创作的天堂。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拍摄素材。无论是晨曦微露时,亭身被金色阳光笼罩的梦幻画面;还是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古碑上的静谧景致;亦或是雪后初晴,银装素裹的抱膝亭宛如童话世界般的唯美场景,都能让摄影爱好者们捕捉到令人惊叹的绝美瞬间,创作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佳作。

家庭出游的游客,抱膝亭也是绝佳之选。孩子们能在游玩中聆听三国故事,增长知识见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家长们则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放松身心,共享天伦之乐。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备,有舒适的休息区、干净的餐饮区,能满足全家出行的各种需求。

(二)游玩路线:循迹而行,步步皆景

游览抱膝亭,可沿着一条精心规划的路线,全方位领略古隆中的魅力。

从景区入口处的石牌坊出发,这座清光绪十九年所建的标志性建筑,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高约 6 米,宽约 10 米,牌坊正中字碑上雕刻着 “古隆中” 三个大字,两侧门楼分别刻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瞬间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之中。每天上午 9 点,石牌坊还会举行迎宾演出音舞诗画《隆中对》,精彩绝伦的表演拉开游玩序幕,带游客穿越时空,梦回三国。

穿过石牌坊,前行不久便来到躬耕田。这里是诸葛亮当年躬耕陇亩之地,田间绿意盎然,作物随季节更迭变换色彩,仿佛诉说着当年的农耕岁月。田中的凉亭,屋檐飞翘,古朴典雅,亭内石碑刻有 “躬耕陇亩” 四字,站在亭中,四野风光尽收眼底,让人不禁遥想诸葛亮在此辛勤劳作、思索天下的情景。

沿着小径继续前行,一座横跨小溪中段的小虹桥映入眼帘。它是诸葛亮出入隆中必经之路,承载着诸多历史故事。当年刘备顶风冒雪第二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在此桥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相遇,黄承彦高唱:“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刘备误认作孔明,滚鞍下马问候,趣事传为美谈,也让小虹桥声名远扬。

走过小虹桥,隆中书院出现在眼前。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如今的建筑是 1987 年在旧址上重建的,占地 3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123.44 平方米,分为序言厅、励志厅、勤政厅、廉政厅、诫子厅、展望厅六大板块,通过丰富的史料、实物展示,全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让人深入了解他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到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卓越思想与事迹。

离开隆中书院,顺着山路蜿蜒而上,武侯祠庄严肃穆地屹立于隆中山腰。它始建于晋朝,历经多次修葺,现今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重建,祠宇为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主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孙诸葛瞻、诸葛尚的塑像,供人瞻仰、祭拜。祠内一株 400 余年的金桂,金秋时节花香四溢,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气。

紧邻武侯祠的便是三顾堂,这座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建的纪念堂,现存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殿堂正中有一组 “隆中对策” 的塑像,生动再现了当年刘备与诸葛亮相见恨晚、共商大计的场景,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气定神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仿若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上午 10 点,三顾堂前还会上演情景剧《三顾茅庐》,诙谐生动的表演,将刘关张三兄弟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阵阵喝彩,也让游客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佳话。

从三顾堂出来,向东前行约 100 米,抱膝亭便跃然眼前。六角形、三檐三层的亭身挺拔秀丽,亭内木梯可登楼赏景,凭栏远眺,隆中山水风光一览无余。亭前 “抱膝处” 石碑,字迹雄浑苍劲,相传为清末著名书法家张裕钊所书;亭后明朝嘉靖庚子年雕塑的大型龟座《草庐碑》,碑身高大雄伟,龟座昂首负重,古朴而富有生趣,正面 “草庐” 二字笔力刚健,背面 “龙卧处” 三字苍劲雄浑,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

在抱膝亭稍作停留后,若体力充沛,可前往丛林飞车体验点,乘坐极速飞车,5 分钟即可抵达隆中山顶。山顶的腾龙阁,高十层,是登高远眺的绝佳之处。它外五内九,第三、五、七、九层设有瞭望台,随着楼层升高,视野逐渐开阔,襄阳城的繁华、古隆中的秀丽尽收眼底。远处汉水帆影点点,山色与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图。

最后,沿着下山的路来到孔明琴堂,这里每日定时上演古琴、编钟特色演出,《草庐洒满汉时月光》等节目,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讲述着三国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游客可在此饮隆中清茗,听编钟绝响,伴着歌舞曼妙,沉醉于流传千年的智慧传奇,为此次抱膝亭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注意事项:文明出游,守护古韵

在尽情享受抱膝亭之旅的同时,游客们也需留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游玩的顺利与舒心。

爱护古迹是每位游客应尽的责任。抱膝亭历经数百年风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亭内的建筑结构、碑刻、周边的一草一木都需悉心呵护,切勿随意触摸、攀爬、刻画,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长久保存,延续其独特魅力。

游玩前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晴天可尽享阳光美景,但需注意防晒,备好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物品;若遇雨天,山路湿滑,记得穿上防滑的鞋子,携带雨具,游玩时注意脚下安全,避免滑倒摔伤。

景区面积较大,游玩路线较长,建议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或平底鞋,以便轻松漫步山间,欣赏沿途美景。同时,合理安排游玩时间,可根据景区开放时间(8:30 - 17:30)及各景点演出时间,提前规划好行程,避免错过精彩节目。

由于抱膝亭所在的古隆中人流量较大,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游客络绎不绝。为提升游玩体验,可尽量选择工作日或错峰出游,避开人流高峰,让自己能更从容地感受景区的宁静与美好,细细品味历史文化的韵味。

游玩过程中,遵守景区的各项规定,爱护环境,不随地丢弃垃圾,保持景区的整洁卫生。尊重景区工作人员的引导,文明游览,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旅游氛围,让抱膝亭这颗历史文化明珠永远熠熠生辉。

五、结语:抱膝亭韵,待君探寻

襄阳抱膝亭,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朴亭子,宛如一扇通往三国时代的时空之门。从清康熙年间始建,到光绪年间重修,它历经风雨洗礼,始终屹立在古隆中的山水之间,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诉说着诸葛亮的传奇人生。

其独特的六角三层造型,典雅而庄重,亭内木梯可登高望远,将四周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碑刻墨宝诗意流淌,“抱膝处” 石碑与 “草庐碑” 遥相呼应,让人在墨香古韵中触摸历史脉络。它所处的古隆中,山水相依,景色宜人,周边景点星罗棋布,与抱膝亭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韵味的画卷。

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学生群体,还是普通游客、摄影爱好者、家庭出游者,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沿着精心规划的游玩路线,既能感受历史的厚重,又能领略自然风光的秀美。

在游玩抱膝亭时,大家需牢记文明出游,爱护古迹,关注天气,合理安排时间,穿着舒适的鞋子,遵守景区规定。相信每一位前来抱膝亭的游客,都能开启一场难忘的穿越时空之旅,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感动,让抱膝亭的古韵在心中久久回荡,不虚此行。期待您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探寻抱膝亭的无尽奥秘。